胆石性肠梗阻是胆结石进入肠道引发的机械性梗阻,常见于老年患者且多伴随胆囊炎或胆道疾病史,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及停止排便排气,需通过影像学确诊并及时手术干预。
1. 定义与发病机制
胆石性肠梗阻源于胆囊或胆管结石通过胆肠瘘(胆囊与肠道异常通道)进入肠道,结石体积较大时卡在肠道狭窄部位(如回盲瓣),导致肠内容物通过受阻。长期胆囊炎或胆道感染是胆肠瘘形成的主因,而老年患者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更易发生嵌顿。
2. 临床表现
患者常突发持续性上腹绞痛,逐渐蔓延至全腹,伴恶心、呕吐(含胆汁或粪样物)。病程后期可能出现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部膨隆并出现肠型。若未及时处理,可引发肠坏死、穿孔及感染性休克。
3. 诊断方法
腹部CT是首选检查,能清晰显示结石位置、肠梗阻范围及胆肠瘘;X线可见肠管扩张、气液平面及胆道积气。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结合病史与影像学可明确诊断。
4. 治疗原则
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切开肠壁取石、修补胆肠瘘及切除坏死肠段。微创腹腔镜技术适用于早期病例,复杂情况需开腹手术。术后需控制感染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并发症。
5.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胆囊炎与胆石症,定期复查胆囊功能;高纤维饮食减少胆固醇结石风险;老年群体出现反复腹痛应尽早就医排查。
若出现剧烈腹痛伴呕吐、便秘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胆石性肠梗阻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