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根据处理目标、水质特性及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预处理、主处理、深度处理及回用等阶段,具体流程如下:
一、预处理阶段
-
格栅与初沉池
-
通过格栅拦截废水中大颗粒杂质(如塑料、纸张等),防止其进入后续设备。
-
初沉池利用重力沉淀去除悬浮物,澄清水通过溢流口排出,污泥被刮泥机收集。
-
-
调节池
-
调节水质、水量及pH值,稳定后续处理系统的运行。
-
部分工艺中设置曝气系统,防止水质波动对设备造成冲击。
-
二、主处理阶段
-
物理化学处理
-
混凝沉淀 :通过加药混凝(如聚合氯化铝)使污染物凝聚成大颗粒,再经沉淀池去除。
-
吸附与离子交换 :活性炭吸附难降解物质,离子交换树脂去除重金属离子。
-
-
生物处理
-
活性污泥法 :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分为好氧池和缺氧池(如厌氧反应器)协同工作,实现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
-
生物膜法 :通过载体填料(如微孔曝气生物滤池)提供微生物附着生长环境,提升处理效率。
-
三、深度处理阶段
-
高级氧化技术
-
臭氧/紫外线(UV) :破坏难降解有机物的化学结构,提高水质。
-
Fenton反应 :通过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分解有机污染物。
-
-
膜分离技术
- 反渗透/超滤 :去除残留有机物、盐分及微生物,满足回用标准。
四、回用与排放
-
回用系统 :将处理后的水用于工业回用或市政供水,需进行水质监测与消毒。
-
达标排放 :未达到回用标准的尾水通过消毒后排放,符合国家环保要求。
特殊工艺说明
-
高浓度有机废水 :需增加水解酸化池(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和高级氧化工艺。
-
化工废水 :侧重去除难生化物质(如溶剂、重金属),常采用离子交换、吸附及膜分离技术。
流程设计原则
-
经济性 :综合考虑设备投资、运行成本及维护费用。
-
灵活性 :工艺需适应水质波动,部分设备(如好氧池)可切换运行模式。
-
环保性 :优先采用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二次污染风险。
以上流程需根据具体废水特性调整工艺参数,实际工程中常采用组合工艺(如A/O法、MBR等)以实现高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