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静止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指心室完全丧失电活动,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射血,进而引发循环障碍。以下从定义、病因、机制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 心室静止的定义
心室静止是指心室肌完全丧失收缩能力,心电图表现为持续较长时间没有可辨认的QRS波群、ST段和T波。这是一种危急情况,可能导致脑缺血、缺氧,严重者可发生意识丧失、抽搐甚至猝死。
2. 心室静止的主要病因
心室静止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脏病变
- 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伴有房室交接区或心室的次级起搏点功能衰竭或严重低下时,是心室静止最主要的原因。如二度二型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特别是在束支传导阻滞时突然发生对侧束支阻滞,可引发心室静止。
- 心肌病变: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等,可导致心肌损害,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从而引发心室静止。
(2)电解质紊乱
- 电解质(如钾、钠、钙等)在心脏电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和钙离子异常,可能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心室静止。
(3)药物影响
- 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导致心室静止。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4)神经体液调节异常
- 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如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内分泌紊乱,可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室静止。例如,剧烈呕吐、颈动脉窦过敏等情况下,阻滞部位常发生在房室结内,引发暂时性心室静止。
(5)遗传因素
- 部分心室静止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如长QT综合征)有关。对此类患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评估家族遗传风险。
3. 心室静止的发病机制
心室静止的发生通常涉及心脏传导系统的功能障碍,具体机制包括:
- 传导阻滞:如房室传导阻滞导致心室电活动无法产生。
- 起搏点功能衰竭:心脏次级起搏点功能严重低下,无法维持心室节律。
- 隐匿性传导:当窦性频率加快时,隐匿性传导可能抑制房室交界区起搏点,导致长间歇无QRS波出现。
4. 心室静止的临床表现
心室静止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发作的持续时间和患者的基础心脏状况:
- 短暂性发作: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
- 持续性发作:可引发严重脑缺血、缺氧,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甚至猝死。
5. 心室静止的紧急处理与预防
一旦确诊心室静止,需立即进行抢救:
- 紧急抢救措施: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措施,以维持生命体征。
- 起搏器治疗:如果心室静止不能及时恢复正常节律,可能需要紧急安装临时或永久起搏器。
- 预防措施: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停用相关药物、治疗原发心脏疾病等。
总结
心室静止是一种危急的心律失常,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心脏病变、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神经体液调节异常及遗传因素等。一旦发生,需立即采取心肺复苏和起搏器治疗等措施,同时针对病因进行干预,以避免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