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理特征
- 该病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内镜下可见十二指肠黏膜(尤其是球部前壁及大弯侧)分布稀疏或密集的白色斑点,直径约1-3mm,表面呈乳白色或灰白色。
- 病理学检查显示,白点处存在慢性炎症反应,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绒毛间质淋巴管扩张,因此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其本质是十二指肠炎的特殊表现形式,称为“白点型十二指肠炎”。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胃酸与胰液分泌异常:部分学者认为萎缩性胃炎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胰脂肪酶不足,引发脂肪消化吸收障碍,脂质沉积形成白点。
- 炎症与黏膜损伤: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或黏膜防御机制减弱(如黏液分泌减少、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黏膜炎症,形成白点样病变。
- 其他因素如胆汁反流、药物刺激、感染等也可能参与发病。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上腹部不规则疼痛(钝痛、胀痛或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反酸嗳气等。
-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脂肪泻(粪便含油脂光泽)、体重下降或贫血。
- 需注意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疾病症状可能重叠,需结合检查鉴别。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发现特征性白点,结合病理活检排除其他疾病。
- 治疗:
- 药物:抑酸药(奥美拉唑、雷尼替丁)、黏膜保护剂(氢氧化铝凝胶)、抗生素(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限酒,定期复查内镜监测病情。
5. 研究现状
- 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治疗方案。
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规范检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