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克山病是一种以心肌损伤为主的地方性心肌病,多发于我国东北至西南地区的2-6岁儿童,临床以亚急型为主,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与硒元素缺乏、营养不足及病毒感染等因素相关。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补硒是核心预防手段。
-
病因与流行病学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低硒环境是主要诱因,病区土壤、粮食中硒含量显著低于非病区。发病具有明显地域性,多见于自产自给的农村地区,春季高发。部分研究认为柯萨奇病毒或真菌毒素可能协同致病。 -
临床表现
亚急型占小儿病例多数,起病较缓,初期似感冒(精神萎靡、食欲差),逐渐出现气促、浮肿、肝肿大等心衰表现。急型罕见但凶险,可迅速进展为心源性休克;潜在型则无症状,需体检发现。 -
诊断与治疗
结合地域特点、心脏扩大及心衰症状可初步判断。治疗需分型处理:亚急型以强心(如地高辛)、利尿为主;急型需大剂量维生素C静注抢救休克;慢型需长期药物控制心衰。补硒(如亚硒酸钠)是基础治疗。 -
预防措施
病区儿童推荐每10天口服亚硒酸钠(1-5岁1mg),食用硒强化盐或富硒食品。改善膳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避免过劳、感染等诱因。定期筛查潜在型患儿,防止病情进展。
克山病虽发病率降低,但病区家长仍需警惕儿童不明原因的心衰症状,及时就医并坚持补硒预防,可有效降低重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