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碱类中毒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中毒程度、处理及时性密切相关,需结合不同病情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治疗措施
-
紧急处理
- 不可催吐或洗胃,避免加重消化道损伤。
- 立即口服弱酸中和(如食醋、柠檬汁),随后服用牛奶、蛋清等保护黏膜。
- 皮肤接触需用大量清水冲洗20-30分钟,再用弱酸(3%硼酸)湿敷。
- 眼部灼伤需持续冲洗30分钟以上,后续使用硼酸溶液并配合眼科处理。
-
对症支持治疗
- 镇痛管理:剧烈疼痛可使用吗啡或杜冷丁,同时监测是否并发胃穿孔。
- 液体与电解质平衡:静脉补充晶体液、胶体液,纠正脱水、低钾血症等,并监测血生化指标。
- 防治感染:常规应用抗生素,尤其存在黏膜损伤时。
-
并发症处理
- 食管狭窄预防:中毒后2-3日可进行食管扩张术,必要时联合激素治疗以减少瘢痕形成。
- 严重灼伤修复:角膜损伤后期可行移植术,消化道穿孔需急诊手术。
二、预后情况
-
治愈可能性
- 若早期规范处理(如中和、补液、抗感染等),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
- 合并严重并发症(如广泛组织坏死、多器官损伤)时,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
长期影响
- 约95%幸存者可能遗留食管狭窄,需长期随访及扩张治疗。
- 皮肤或眼部深度灼伤可能导致永久性功能障碍。
三、关键影响因素
- 及时性:接触后1小时内有效中和可大幅降低组织损伤程度。
- 中毒途径:口服强碱较皮肤接触更易引发消化道穿孔等危重情况。
- 剂量与浓度:高浓度强碱(如工业级氢氧化钠)造成的损伤更难逆转。
强碱类中毒的救治需分秒必争,早期规范处理可显著改善预后,但严重病例仍可能遗留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