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胰腺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胰腺慢性进行性炎症疾病,以胰腺组织不可逆损伤和功能衰退为特征。关键表现包括反复腹痛、脂肪泻、营养不良,且可能伴随胰腺钙化或假性囊肿等并发症。遗传因素是最常见病因,但解剖异常、药物毒性等也可能诱发。
-
病因与风险因素:
遗传基因突变(如SPINK1、PRSS1)占主导,其次是胰管结构异常(如胰腺分裂)、长期使用特定药物(如丙戊酸类)。代谢紊乱(高脂血症)和自身免疫因素在儿童中较少见,但不可忽视。 -
典型症状:
早期多为隐性起病,表现为反复上腹痛伴恶心呕吐;晚期因胰腺功能不全导致脂肪泻(粪便油腻酸臭)、糖尿病及发育迟缓。部分患儿可能仅表现为营养不良或腹部包块。 -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是核心,超声和MRI(无辐射)为首选,能清晰显示胰管扩张或钙化;基因检测对不明原因病例有重要价值。实验室检查如胰酶测定辅助诊断,但急性期外可能正常。 -
治疗与管理:
采用阶梯式治疗:胰酶替代疗法改善消化,抑酸药(如PPI)增强胰酶效果;顽固疼痛需按三阶梯原则镇痛。内镜或手术仅用于胰管梗阻或假性囊肿等并发症。
提示:患儿需长期随访,关注营养状态与并发症。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但家长应警惕症状变化并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