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性肠炎是结缔组织疾病累及肠道引发的继发性病变,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核心特点如下:
一、疾病定义与机制
- 关联疾病:主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结缔组织疾病相关,其中硬皮病累及肠道最为典型。
- 发病机制: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肠道结缔组织,导致炎症反应和肠道结构改变(如肠壁增厚、狭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黏膜溃疡或血管炎性损伤。
二、临床表现
- 常见症状:
- 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交替(硬皮病多见)、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便血、黑便或肠梗阻。
- 全身性症状:贫血、体重下降、营养不良,可能伴随发热或水电解质紊乱。
- 疾病特异性表现:
- 硬皮病:肠道低动力、分节样扩张,食后腹鸣、排便不规律。
- 系统性红斑狼疮:以腹痛为主,偶见肠梗死或穿孔(血管炎导致)。
- 皮肌炎:肠壁水肿增厚,肠道通过时间延长。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需结合病史(结缔组织病基础)、肠镜检查(观察黏膜病变)、影像学(肠道结构异常)及实验室检查(免疫指标异常)综合判断。
- 治疗原则:
- 药物控制: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调节免疫反应,严重病例需生物制剂干预。
- 手术干预:针对肠梗阻、穿孔等并发症进行外科治疗。
四、疾病管理
患者需定期监测肠道功能及结缔组织病活动性,保持均衡饮食(避免加重吸收障碍),并注意识别腹痛加重、便血等急症信号。
(注:该病需与溃疡性结肠炎等原发性炎症性肠病鉴别,后者以黏液脓血便、反复腹泻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