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颅压性脑积水概述
高颅压性脑积水是一种由于脑脊液循环通路上的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阻塞,引起脑室内平均压力或搏动压力增高,进而导致脑室扩大的病症。这种病症多数为继发性,可能有明确的病因,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发生在颅内肿瘤等疾病的发病后2至3周,当原有病情好转后又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或者症状进一步加重。
高颅压性脑积水的病因
高颅压性脑积水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脑脊液循环通路的阻塞:这是最常见的原因,脑脊液在其循环通路中各部位的阻塞会导致脑积水。脑脊液循环通路的发育异常,如中脑导水管先天性狭窄、闭锁、分叉及导水管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增生,都是常见的病因。
-
炎症性粘连:脑脊液循环通路的炎症性粘连也是引起脑积水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些粘连可能由于脑内出血、炎症及外伤引起,颅内出血可引起脑底炎症性反应,血液机化形成粘连或血液吸收阻塞蛛网膜颗粒,从而影响脑脊液的疏通循环及吸收。
-
颅内占位性病变:位于脑脊液循环通路及其邻近部位的肿瘤皆可引起脑积水。例如,侧脑室内的肿瘤及寄生虫性囊肿等阻塞室间孔可引起一侧或双侧侧脑室扩大;第三脑室内的肿瘤或三脑室前后部的肿瘤如松果体肿瘤、颅咽管瘤等可压迫第三脑室导致三脑室以上脑室系统扩大等。
-
脑脊产生液过多:脑室内的脉络丛增生,产生过多的脑脊液后,可造成高颅压性脑积水。
-
脑脊液吸收障碍:如静脉窦阻塞等,也可能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从而引起高颅压性脑积水。
高颅压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
高颅压性脑积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呕吐等,此外还可能有共济失调。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视物不清、复视等症状。病人的头痛呕吐等症状多为特异性,头痛多以双颞侧为最常见。当病人处于卧位时,脑脊液回流减少,病人在卧位后或晨起头痛加剧,采取卧位时头痛可有所缓解。随着病情的进展,头痛可为持续性剧烈疼痛。当伴有呕吐时,头痛可累及颈枕部,甚至可有强迫头位。呕吐是高颅压性脑积水除头痛外常见的症状,常伴有剧烈头痛而与头部位置无关,呕吐后头痛症状可有所缓解。视力障碍在脑积水病人中常见,多出现于病情发展的中晚期,由于眼底水肿所致,可表现为视物不清、复视,晚期可有视力丧失。复视主要由于颅内压力增高,使颅内行程最长的展神经麻痹所致。病人可出现共济失调,以躯干性共济失调为多见,表现为站立不稳、足距宽、步幅大,极少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脑积水晚期病人可有记忆力下降,尤其是近记忆力下降、智力减退、计算能力差等。
高颅压性脑积水的诊断
高颅压性脑积水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腰椎穿刺)等,需排除其他颅内病变,由专业医生评估判断。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行走不稳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可能发现共济失调、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等体征。头颅CT或MRI可显示脑室扩大、脑沟变窄等脑积水的特征性改变。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有助于确诊高颅压性脑积水。正常脑脊液压力为80-180mmH2O,若压力超过200mmH2O则提示高颅压。脑电图、脑血管造影等可帮助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脑积水的原因。
高颅压性脑积水的治疗
高颅压性脑积水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对于急性高压力性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主要有脑脊液引流或分流术。除手术治疗外亦可应用药物治疗,主要使用剂如甘露醇、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等增加水分的排出,或以乙酰唑胺(醋氮酰胺)以抑制脑脊液分泌,但药物治疗不宜长期应用。脱水对颅高压性脑积水引起视力急剧减退或丧失者,应急症处理,行脑脊液分流术,暂无分流条件,应在病房重症监护室内行脑室穿刺,持续外引流。
总的来说,高颅压性脑积水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通过综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来进行管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