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脑脊液循环障碍:最常见原因是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的阻塞,如导水管狭窄、肿瘤压迫、炎症性粘连等。
- 脑脊液分泌异常: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病变可能导致脑脊液分泌过多。
- 吸收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炎症或外伤后蛛网膜颗粒阻塞,影响脑脊液吸收。
2. 典型症状
- 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多位于双颞侧)、喷射性呕吐、视力障碍(如视物模糊、复视)。
- 神经功能异常:共济失调(行走不稳)、记忆力减退、尿失禁等。
- 小儿患者特征:头围异常增大、囟门饱满、额头静脉怒张。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脑室扩大及阻塞部位。
- 眼底检查:观察视乳头水肿,提示颅内压升高。
4. 治疗方式
- 手术治疗:
- 脑室腹腔分流术:将脑脊液引流至腹腔吸收,适用于多数慢性病例。
- 神经内镜手术:如三脑室底造瘘术,适用于梗阻性脑积水。
- 急性处理:脑室穿刺外引流用于紧急降低颅内压。
- 药物治疗:仅适用于轻度或过渡期,如脱水剂(甘露醇)或抑制脑脊液分泌药物(乙酰唑胺),但效果有限。
5. 并发症与风险
- 视力损害:长期高压可导致视神经萎缩甚至失明。
- 脑疝风险:严重颅内压升高可能引发枕骨大孔疝,危及生命。
- 术后并发症:分流管堵塞、感染等需密切监测。
总结
高颅压性脑积水需通过影像学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治疗,手术是主要手段,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若出现头痛加重、呕吐或视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