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肠病的根治用药
血吸虫肠病的治疗主要依赖药物,以下几种药物在治疗血吸虫肠病方面效果显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严格遵循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以提高根治的可能性。
吡喹酮
- 药物特性: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蠕虫药物,对人体三种主要的血吸虫和丝虫均有杀虫效果。动物实验性治疗结果显示,它具有毒性低、疗程短和疗效高的特点。
- 适用情况:对各种血吸虫病均有良好疗效,尤其对日本血吸虫病有显著疗效。
- 治疗剂量
- 慢性期:成人为每次10mg/kg,1日3次,间隔4小时,疗程2日;或采用每次20mg/kg,1日3次,1日疗法,总剂量为60mg/kg。儿童总剂量为70mg/kg,分3次服用,疗程1日。
- 急性期:剂量与疗程加倍,即每日10mg/kg/次,1日3次,连服4日,总剂量为120mg/kg。
- 副作用:副作用轻而短暂,于服药后1小时左右出现,主要有头昏、头痛、乏力、轻度腹痛等,不需处理,于停药后数小时内消失。个别患者肝功能试验谷丙转氨酶可增高,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一些其他症状,但治疗前后心电图与脑电图均未见有规律性变化。
呋喃丙胺
- 药物特性:对血吸虫童虫和成虫均有一定杀灭作用。
- 适用情况:各地实践经验认为,其20天疗法具有较高疗效,目前常采用缓解肠溶片剂型。
- 治疗剂量:每天剂量60mg/kg(成人每天不超过3g),疗程10天,总剂量为600mg/kg。
- 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主要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偶有便血者。肌痉挛为呋喃丙胺的特殊副作用。精神症状主要见于晚期血吸虫病肝动物代偿失全的患者,可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沉默寡言、抑郁淡漠,意识模糊或哭笑无常、幻听幻视等,少数患者在疗程中出现轻度肝、肾功能损害,停药后迅速恢复。
硝硫氰胺
- 药物特性:是一种广谱驱虫药。
- 适用情况:适用于血吸虫肠病的治疗,急性血吸虫病使用也有较好效果。
- 治疗剂量:目前主要采用微粉胶囊型,颗粒直径3 - 6μm,总剂量6 - 7mg/kg,等分3份,每晚服用1次,疗程3日。急性血吸虫病用总剂量10mg/kg,6日疗程,一般于开始服药后8 - 24日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改善,远期粪检阴转率可达80%。
- 副作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多见,如头昏、头痛、乏力、嗜睡或失眠、步态不稳、眼球震颤、多汗和肌肉颤动等。肝功能补偿不良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急性肝炎恢复期少于1年、慢性肝炎、精神病史、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及肾脏等慢性疾病患者禁止使用。
还有一些药物也可辅助治疗血吸虫肠病。例如醋酸地塞米松片,作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可以起到抗过敏以及抗炎的作用;醋酸氢化可的松片,主要成分为醋酸氢化可的松,能消炎以及镇痛,可改善血吸虫肠病引起的轻微腹痛;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洛片等抗生素类药物,可预防或治疗可能出现的细菌感染。 但血吸虫肠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除药物治疗外,还可能需要支持性治疗、并发症处理等。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并且要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