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后心包炎是什么样的病
心肌梗死后心包炎是指发生在心肌梗死后的心包炎症反应,它可能导致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等严重后果,影响心脏功能。以下从病因、症状、病理特征等方面为你详细介绍:
病因
心肌梗死直接累及
急性心肌梗死累及心包膜,产生局限的偶尔广泛的纤维性心包炎。梗死区域的心肌细胞坏死、水肿、渗出等病理变化波及心包,坏死的心肌组织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心包受累发炎。
Dressler综合征相关机制
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机体对坏死心肌组织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因患者血中可测到抗心肌抗体;抑或是心肌梗死处血液渗入心包腔引起心外膜迟发免疫反应;也可能由于心肌梗死激活静止或潜在的病毒。
其他因素
- 感染性因素:感染是导致心肌梗死后心包炎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EB病毒等)。细菌通过血液传播至心包导致炎症,病毒则可能直接侵犯心包引发炎症反应。
- 非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引发免疫系统对心包的攻击;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药物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直接毒性作用,导致心包炎;创伤、肿瘤等也可能是致病因素。心脏手术、介入治疗等操作可能增加心包炎的风险。
症状
早期症状
心绞痛发作较前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轻微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常伴有出汗现象,疼痛发作时患者烦躁不安。
晚期症状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有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
两种临床形式表现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尤其穿壁性梗死常伴随此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具有心包炎症的心前区痛和心包摩擦音。心包积液量常很少,但在溶栓或抗凝治疗时,心包积液可以大量或为血性,甚至可发生心脏压塞,需穿刺放液。此病具有自限性,一般用止痛药或非甾体抗炎药即可控制症状。
- Dressler综合征:发生于急性梗死7 - 10天后,急性起病,常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心前区疼痛和胸痛。发热一般可达38 - 39℃,偶可达40℃,持续1 - 2周或3 - 6周。胸痛为压榨样或重压感,部位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颈部两侧、下颌部、肩部、臂部、背部或上腹部,深呼吸可加重胸痛,病人常取坐位,上半身前倾以减轻胸痛。体检主要发现为心包膜摩擦音,有时伴有心包积液,利用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小量的心包积液,心包腔内积液量较大时,心界可向两侧扩大。心包内液体为浆液性,或为血性浆液,偶可为血性。该综合征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偶见1年后发病,可反复发作。
病理特征
早期心包炎
心包膜炎症改变仅覆盖在梗死灶局部范围。
Dressler综合征
心包膜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纤维蛋白沉着,病理改变呈弥漫性,与梗死早期心包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