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概述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是一种由于折返机制引起的房性心动过速,也称为期前收缩型房性心动过速或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病因
IART的病因大多为病理性,约50%的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可能的病因包括:
- 缺血:如急性心肌梗死。
- 炎症:如心肌炎。
- 纤维化:如心肌纤维化。
- 淀粉样变:如心脏淀粉样变。
- 心房扩张:如左右心房压力不均衡或一侧淤血。
约30%的患者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
发病机制
IART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
- 心房内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不均一性: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 折返环路:局限于心房,冲动自房内折返环路传出,心房除极的途径逐搏改变,P波形态有别于窦性且多变。
- 心室除极顺序:未变,经房室结-希-浦系统除极,因此QRS波形态与时限均正常。
临床表现
IART的临床表现包括:
- 心悸:患者常感到心跳异常加快、不规律,有时会出现心跳“漏拍”的感觉。
- 头晕:由于心脏跳动异常,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晕,可能会出现站立不稳或眼前发黑。
- 呼吸困难:心跳过快使得心肺负担加重,影响呼吸功能,出现呼吸急促、气短。
- 胸痛:心脏的异常节律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引发胸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
- 乏力:心脏功能异常,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应,从而感到疲劳、无力。
- 晕厥: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即晕厥。
检查
IART的检查主要包括心电图检查,其特点包括:
- P′波:3个或3个以上的连续而频速的P′波(房性期前收缩)多出现在QRS波之前,R-P′/P′-R>1,P′波在QRS波后少见,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直接受心动过速的频率的影响。
- 频率:100~150次/分钟,个别可大于160次/分钟,P′-P′间期规则,大多为阵发性,即突发突止。
- QRS形态:正常,时限≤0.10s,R-R间期相等或不等(2:1或3:1房室阻滞)。
- 可由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诱发或终止发作。
- 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颈动脉窦按压不能终止心动过速。
治疗
IART的治疗方法包括:
- 药物治疗: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维拉帕米等。
- 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融术、电复律等。
-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保持充足的睡眠,戒烟限酒等。
- 定期复查:定期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 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治疗可能导致IART的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
IART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