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的药物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不存在绝对的 “最快最有效” 的药物,常用药物如下:
- 普罗帕酮:属于 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阻断钠通道,抑制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和传导性,从而终止心动过速发作。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 IART 患者。一般口服剂量为每次 150 - 300mg,每 8 小时一次。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口干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加重、低血压等。
- 胺碘酮: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能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 IART。对于急性发作,可先静脉注射负荷量 150mg,在 10 分钟内缓慢推注,随后以 1 - 2mg/min 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口服维持量一般为每天 200 - 400mg。其不良反应较多,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肝功能损害、光过敏等,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
- 维拉帕米:为钙通道阻滞剂,主要作用于慢反应细胞,能抑制钙离子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可用于终止 IART 发作。通常静脉注射 5 - 10mg,稀释后缓慢推注。口服制剂一般每次 40 - 120mg,每日 3 - 4 次。常见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严重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患者禁用。
- 地高辛: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房室传导。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的 IART 患者。一般先给予负荷量,如 0.5mg 静脉注射,随后根据病情给予维持量,每日 0.125 - 0.25mg。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血药浓度,防止洋地黄中毒,其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黄绿视、心律失常等。
IART 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