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征
-
病因机制
- 心房异位病灶在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加快,可能与残留胚胎细胞或电生理异常有关。
- 少数由心肌缺血、洋地黄中毒、代谢紊乱等诱发。
-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烦躁、气促、多汗、心悸,心率常达150次/分以上,且受自主神经影响(如活动时加快,安静时减慢)。
- 并发症:长期发作可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婴儿期更明显),转为窦性心律后多可恢复。
-
诊断要点
- 心电图特征:异位P波清晰,心房率115-250次/分,可见温醒现象(频率逐渐加快)和超速抑制(药物或刺激可终止)。
- 鉴别诊断:需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自律性交界性心动过速等区分。
-
治疗与预后
- 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胺碘酮可控制心率,但长期使用需注意副作用。
- 射频消融术:对药物无效或合并心脏扩大者,可根治异位起搏点。
- 预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多可自行缓解;若合并心衰,需积极干预。
提示
若孩子出现持续心悸、呼吸急促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