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因与分类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如MAPT、GRN基因)或神经元退行性变有关。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行为异常型(bvFTD):以人格改变、社交行为失当、刻板动作为主,如情绪失控、忽视个人卫生。
- 语言障碍型:包括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PNFA)和语义性痴呆(SD),前者表现为言语表达困难,后者以词汇理解和命名障碍为特征。
-
典型症状
- 早期表现:隐匿起病,早期出现人格改变(如易怒、淡漠)、行为异常(如冲动、重复动作),而记忆力相对保留。
- 进展期表现:语言功能逐渐衰退(如缄默、词汇贫乏),晚期可能出现运动障碍或帕金森样症状。
-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需结合神经影像学(如MRI显示额颞叶萎缩)、认知评估及排除其他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
- 治疗:目前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抗精神病药控制行为异常,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改善抑郁。针对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如GRN基因替代疗法)正在研究中。
-
流行病学特点
多发于45-65岁人群,早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约为15-22/10万。由于早期症状易与精神疾病混淆,需通过专业神经评估鉴别。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性格剧变或语言障碍,建议尽早就诊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完善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