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遗传因素:部分病例与基因突变相关,尤其是编码心肌结构蛋白的基因(如肌联蛋白、心肌蛋白C等)。
- 感染或炎症: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或心内膜炎可能引发心肌纤维化。
- 代谢紊乱:糖原贮积症、溶酶体贮积症等疾病可累及心肌功能。
- 其他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热带地区生活史或过敏也可能与发病相关。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右心病变: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水肿。
- 左心病变: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胸痛。
- 全身表现:活动耐力下降、乏力、低血压,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或栓塞。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室腔狭小、心内膜增厚、附壁血栓等特征性改变。
- 心导管检查:用于鉴别缩窄性心包炎,显示心室舒张压差异常。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
- 病理活检:心内膜心肌活检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可观察纤维化、血栓等病理改变。
4.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
- 利尿剂(如呋塞米)缓解水肿和腹水。
- 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 手术治疗:
-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患儿的唯一根治方法,但需在病情恶化前进行。
- 心内膜剥脱术:适用于严重心内膜纤维化的病例。
- 预后:轻症患儿可能存活25年以上,但多数预后较差,尤其是累及左心室、合并严重瓣膜关闭不全或栓塞者。
5. 护理与注意事项
- 生活管理:避免情绪激动、限制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给予高蛋白、低盐饮食。
- 定期随访:监测心脏功能及药物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若发现孩子出现相关症状(如持续水肿、呼吸困难),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