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特征
-
基本概念
属于长QT间期综合征(LQTS)相关的心律失常,表现为QRS波形态围绕基线周期性扭转,心室率通常在150-280次/分钟。发作与长间歇(如窦性停搏、房颤长R-R间期)直接相关,故称“间歇依赖性”。 -
心电图特点
- QT间期延长(>0.44秒),T波宽大且形态多变。
- 发作前常出现“短-长-短”周期现象(如室早后的长代偿间歇)。
- QRS波尖端扭转,可能仅部分导联明显。
病因与危险因素
-
主要诱因
- 药物: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奎尼丁)、精神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生素(红霉素)等。
-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钙血症。
- 心脏疾病:冠心病、心肌炎、严重心动过缓(如房室传导阻滞)。
- 其他:甲状腺功能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高危人群
老年人、女性、存在基础心脏疾病或电解质失衡者风险较高。
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
典型症状
- 发作时心悸、胸闷、头晕,持续超过10秒可致晕厥或抽搐。
- 若进展为室颤,可引发心脏骤停和猝死。
-
预后
病死率较高,及时纠正诱因可显著改善结局。
治疗原则
-
紧急处理
- 电复律:用于持续发作或演变为室颤的情况。
- 静脉用药:首选硫酸镁(2g静注),必要时补钾。
-
长期管理
- 去除诱因:停用相关药物,纠正电解质紊乱。
- 起搏器植入:对反复发作或基础心动过缓者,可安置临时或永久起搏器(起搏频率90-110次/分)。
- 药物预防: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能有效,但需避免使用延长QT间期的抗心律失常药。
总结
间歇依赖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需快速识别诱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及时电复律、纠正电解质失衡及合理使用起搏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