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接触途径
- 误服含汞药物:如升汞、朱砂、含汞中药等,是小儿汞中毒的主要原因。
- 吸入汞蒸气:体温计、血压计破裂或含汞物品挥发可能导致呼吸道吸入中毒。
- 环境或饮食污染:接触被汞污染的水产品(如水俣病)、农药或吸入工业废气等。
2. 症状表现
- 急性中毒(多由误服或大量吸入引起):
- 消化道症状:口咽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能含血便)。
- 呼吸道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发热,严重者出现呼吸衰竭。
-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抽搐、昏迷等。
- 肾脏损害:少尿、无尿、血尿,甚至急性肾衰竭。
- 慢性中毒(长期低剂量接触):
- 神经行为异常: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震颤等。
- 口腔症状:牙龈肿痛、牙齿松动或脱落。
- 皮肤表现:皮疹、接触性皮炎,甚至肢端坏死。
3. 诊断方法
- 病史与症状:医生会询问汞接触史,并观察口腔炎、神经系统症状等。
- 实验室检查:
- 血汞、尿汞检测: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但需结合症状(因个体差异可能不平行)。
- 其他检查:如脑电图、心电图等评估器官损伤。
4. 治疗与急救
- 急性中毒:
- 立即脱离毒源:如通风、清除残留汞。
- 保护胃肠黏膜:口服生蛋清、牛奶或豆浆,减少汞吸收。
- 驱汞药物:常用二巯丙磺钠(肌注)或二巯丁二酸(静注),疗程根据病情调整。
- 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血液净化(如肾衰竭时)。
- 慢性中毒:采用“三日疗法”(每日驱汞药注射,间隔4天),辅以对症治疗。
5. 预防措施
- 避免接触:妥善保管含汞物品(如温度计),慎用含汞药物或偏方。
- 环境管理:及时清理汞泄漏,加强通风,避免儿童接触污染水源或食物。
- 定期筛查:高危地区儿童建议进行血铅/汞检测,早期发现干预。
若怀疑小儿汞中毒,应立即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规范治疗,以减少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