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房扑动是一种介于房速和心房颤动之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以下是关于这种疾病的详细介绍:
- 发病情况:从胎儿期到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多数患儿可有器质性心脏病,但也可见于正常心脏患儿。
- 病因:
- 心房肌及传导系统发育不完善:冲动在心房肌内或经房室旁路产生折返,可导致心房扑动,常见于婴儿、新生儿甚至胎儿。
- 器质性心脏病:是小儿心房扑动常见原因,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如大动脉错位、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也可见于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 心外因素: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以及心内手术创伤、瘢痕组织形成等,也可能引发小儿心房扑动。
- 症状:症状和体征与心脏病的轻重和心室率的快慢有关。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严重者还可发生心力衰竭、晕厥或心脏性猝死。如果房室传导为 1:1,心室率极快,达 250 次 / 分钟以上,易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 检查:
- 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检测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和病因。
- 电解质检测:查看是否存在低钾、低钙、低镁等,以查找病因。
- 其他:包括血常规、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帮助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等。
- 心电图:是重要的诊断依据,表现为 f 波的频率每分钟 350-500 次,呈波浪状或锯齿状,f 波间无等电位线,Ⅱ、Ⅲ、aVF、V3R、V1 导联的 f 波较明显。
- 胸片:可能有心影扩大、肺淤血改变。
-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畸形、心肌收缩力下降等异常。
- 治疗:
- 一般治疗:有明确病因者积极寻找并消除病因,如洋地黄中毒需立即停服洋地黄并纠正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通过补液纠正。
-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洋地黄制剂、抗心律失常药物、β -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 手术治疗:食管调搏术是转复房扑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服用大量洋地黄制剂的患儿。导管消融可根治心房扑动,对于症状明显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儿可选择。
- 其他治疗: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效果好,适用于新生儿、小婴儿且无明显心脏病者。
小儿心房扑动的预后主要与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心脏病的严重程度、药物治疗能否控制发作等有关。部分患儿经过有效治疗能够治愈,发生于正常婴儿的房扑,大多于 1 岁后消失。但如果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一旦怀疑孩子有这种疾病,应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