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毒型痢疾,也称为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一种危重型形式,主要影响2至7岁的儿童。这种疾病是由志贺菌属(Shigella)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的特点,常常表现为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等症状。
症状与表现
小儿中毒型痢疾的症状通常非常严重,且发病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休克型: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特征,患儿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早期微循环障碍的迹象。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绀、心率加快、尿量减少等更严重的症状,并伴有心、肺、血液和肾脏等多系统功能障碍。
-
脑型:此类型主要是由于脑部缺氧和水肿导致反复惊厥、昏迷以及呼吸衰竭。在疾病早期,孩子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嗜睡或精神萎靡,随后快速进入谵妄、昏迷状态,甚至可能导致呼吸突然停止。
-
肺型:又称呼吸窘迫综合征,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常由休克型或脑型发展而来,病情极为危重,病死率较高。
-
混合型:当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的症状同时或先后出现在一个患者身上时,这种情况被称为混合型,这是最为凶险的一类,病死率极高。
诊断方法
诊断小儿中毒型痢疾通常依赖于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医生会根据孩子的不洁饮食史或者接触史,结合其出现的典型症状如高热、惊厥、昏迷等进行初步判断。粪便常规检查可见黏液脓血便,镜检发现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免疫学检查能够检测出粪便中的细菌抗原;特异性核酸检测则可以直接检测大便中的痢疾杆菌核酸。
治疗原则
治疗该病需采取紧急抢救措施,包括抗感染治疗、抗惊厥处理、抗休克疗法、机械通气支持以及防治并发症等。抗生素的选择上,一般采用对痢疾杆菌敏感的药物,例如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曲松钠等。对于出现持续惊厥的孩子,地西泮、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钠是常用的镇静剂。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预防措施
预防小儿中毒型痢疾的关键在于改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比如饭前便后洗手、饮用煮沸后的水、避免食用变质食物等。加强厕所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孳生地也是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
小儿中毒型痢疾是一种需要高度警惕的急性传染病,家长和社会公众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其带来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