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化碳中毒是因接触四氯化碳(CCl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具有多系统损害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一、定义与中毒途径
四氯化碳是无色液体,广泛用于工业溶剂、干洗剂等,遇高温可分解为光气等有毒物质。中毒途径包括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或误服,其中急性中毒多由高浓度蒸气吸入引发。
二、临床表现
-
急性中毒
- 神经系统:头晕、头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严重者出现昏迷或抽搐。
-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肝区压痛、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可能进展为肝衰竭。
- 肾脏损害:蛋白尿、血尿,甚至急性肾衰竭。
- 其他: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吸入性中毒可并发肺水肿。
-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可致神经衰弱(如失眠、记忆力减退)、慢性肝病(肝肿大、肝硬化)及肾功能异常,皮肤接触易引发干燥、皲裂。
三、毒性机制
- 肝脏损伤:通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破坏肝细胞,是典型肝脏毒物。
- 多器官影响:高浓度时优先损害中枢神经,低浓度长期暴露则主要累及肝肾。
- 致癌性与胚胎毒性:可能诱发肝癌,具有胚胎毒性,被列为潜在致癌物。
四、治疗与预防
- 急救处理:立即脱离污染源,皮肤接触需清洗,误服者需洗胃。
- 对症治疗:保肝、护肾,防治脑水肿,必要时血液净化。
- 预防措施:工业环境中需佩戴防护装备,避免与乙醇同用(加重毒性)。
五、预后
急性中毒死亡率较高(治愈率10-30%),治疗周期约2-4周,重症可遗留肝肾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