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酮类中毒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1.误服过量:健康人群误服吡唑酮类药物,导致药物过量进入体内
- 2.长期应用大剂量:患者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的吡唑酮类药物,即使在治疗剂量下,少数患者也可能发生严重的中毒反应
- 3.药物敏感性:有些患者对吡唑酮类药物特别敏感,即使少量服用也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具体药物及其毒性
吡唑酮类药物包括氨基比林(amidopyrine)、安替比林(antipyrine)、安乃近(analgin)、保太松(phenylbutazone)、羟基保太松(oxyphenbutazone)等。这些药物的毒性较大,治疗剂量即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粒细胞减少
临床表现
吡唑酮类中毒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
- 急性中毒:恶心、呕吐、眩晕、粒细胞缺乏症、低血压、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所致发绀(安替比林易引起)、谵妄、抽搐及昏迷,最终可引起呼吸和循环衰竭
- 慢性中毒:发热、粒细胞数减少、肝脾大、肝功能损害或胃肠道黏膜糜烂伴出血,保泰松易致水钠潴留而发生水肿
并发症
吡唑酮类中毒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
- 胃肠反应:恶心、上腹不适、呕吐、腹泻,大剂量可引起胃、十二指肠出血、溃疡
- 水钠潴留:保泰松能直接促进肾小管对氯化钠及水的再吸收,引起水肿,甚至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 过敏反应:皮疹、剥脱性皮炎、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 肝、肾损害:肝炎及肾炎
- 甲状腺肿大及黏液性水肿:保泰松抑制甲状腺摄取碘所致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吡唑酮类中毒,应注意以下几点:
-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过量服用或误服
- 定期监测:长期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血细胞计数和肝肾功能
- 注意药物过敏史:有吡唑酮类药物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治疗
吡唑酮类中毒的治疗主要包括:
- 催吐、洗胃、导泻:尽快清除体内未吸收的药物
- 输液:补充液体,防止脱水
- 血液透析:在药物入血的情况下,通过血液透析减轻肝、肾、骨髓的损害
- 对症治疗: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止痉药物、抗生素等
吡唑酮类中毒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治疗都需要高度警惕和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