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特点
-
起病隐匿
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轻度全腹痛、腹胀或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易被误诊为普通胃肠炎。部分患者病程可达数周,腹痛可持续超过30天。 -
典型症状
- 剧烈腹痛:突发刀割样剧痛,但腹部体征(如压痛、反跳痛)较轻,呈现“症状-体征不符”特点。
- 消化道症状:频繁呕吐(可能含血)、血便(鲜红色或暗红色)。
- 全身表现:发热(可达39℃以上)、休克(血压下降、意识模糊)。
-
危险因素
- 原发性因素:遗传性高凝状态(如抗凝血酶Ⅲ缺陷症)。
- 继发性因素:肝硬化门脉高压、腹腔感染(如阑尾炎)、血液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创伤或手术后、长期口服避孕药等。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需结合CT血管造影(显示静脉血栓)、超声(发现血流异常)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乳酸盐阳性)。 - 治疗原则:
- 抗凝治疗:一线方案包括肝素、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需持续3个月至终身。
- 手术干预:若出现肠坏死或穿孔,需急诊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必要时联合取栓术。
- 腔内治疗:如导管溶栓或机械取栓,适用于特定患者。
预后与预防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未及时处理者死亡率高达30%-50%,而及时抗凝可显著降低血栓进展风险。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基础疾病(如肝硬化)、避免长期卧床、合理使用激素/避孕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