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感染与脓肿是较为严重的医疗状况,以下是对两者的详细解释:
腹膜后感染
-
定义:腹膜后感染是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感染,通常由腹膜后器官的炎症、损伤或穿孔引起。
-
病因:常见病因包括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炎、结肠癌、结肠损伤、结肠手术等;重症急性胰腺炎;尿液外渗、肾损伤、肾痈、肾表面脓肿直接侵入周围组织;盲肠后腹膜外阑尾炎穿孔;肾、输尿管手术后感染等。
-
临床表现: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寒战、盗汗、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腰背或骶前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臀、腰部。肋脊角和腰部局部饱满,伴压痛,甚至局部皮下水肿,阴囊肿胀、有触痛。位于腰大肌或其附近的腹膜后感染,可出现腰大肌、髂腰肌刺激征。盆腔脓肿直肠指检可有饱满感与触痛。
-
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查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情况;影像学检查如B型超声检查、X线检查、CT及MRI检查;穿刺抽脓等方法进行诊断。
-
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对于病情较重或形成脓肿者,应明确脓肿的解剖界限,行穿刺置管引流或手术切开引流。
腹膜后脓肿
-
定义:腹膜后脓肿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局限性化脓性感染。
-
病因:多继发于腹腔内的疾病(如腹膜后阑尾炎穿孔、结肠癌等)、腹膜后器官的疾病(如急性胰腺炎、肾周脓肿等)、脊柱或第十二肋的感染、盆腔腹膜后腔脓肿以及菌血症等疾病。
-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不固定腹痛、发冷、寒战、发热和出汗等。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厌食、体重减轻及全身衰竭等。体征常见发热(38~39℃)、心动过速及腹部多数(28%)有局限性轻压痛,部分(38%)可触到有触痛的包块。一般无腹肌强直,但有时出现肋骨椎体区触痛、胁部肿胀、阴囊肿胀及脊柱侧凸。肾周脓肿时脊肋角膨隆,有触痛,腰大肌痉挛;如累及髂腰肌时,有脊椎侧弯与同侧病变髋关节屈曲内旋和伸直痛感。白细胞增高,重者可有中毒颗粒及贫血。
-
诊断:根据病史提问有无相关脏器或部位病史、外伤史;体检发现腹部肿块、触痛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中性粒细胞常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如X线腹部平片、钡餐检查、B超及CT检查等。
-
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疑诊期间应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同时完善各项检查。一旦明确诊断,即应尽早于脓肿低位处进行通畅引流,可选择在B超或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或手术切开探查引流。术前及术后均应注意调整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紊乱,加强抗感染治疗和全身营养支持。
腹膜后感染与脓肿是严重的医疗状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