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损伤是指由于外伤或腹部手术误伤引起的肝外胆管的损伤,可分为外伤性和医源性两大类。以下是对肝外胆管损伤的具体介绍:
一、病因
-
外伤性:多因腹部刀刺伤、枪击伤、交通事故等导致肝外胆管损伤,常伴有其他内脏损伤,特别是肝脏的破裂或肝门区其他结构的损伤,也可能伴有胃和十二指肠、胰腺、右肾等损伤。
-
医源性:主要发生在胆囊切除术、上腹部胃肠手术等过程中。原因包括胆道先天性解剖变异、胆囊炎症反复发作导致的局部组织粘连、手术操作者技术不熟练或操作不当等。
二、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胆瘘或梗阻性黄疸。胆瘘时,患者伤口处流出胆汁或出现胆汁性腹膜炎;梗阻性黄疸则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发黄、尿液颜色加深、大便呈白陶土样等。
-
晚期症状: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黄疸程度持续加深,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右上腹痛并有黄疸、发热等症状。
三、检查诊断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多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胆道狭窄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血清胆红素随症状波动。急性胆管炎发作时,血培养常呈阳性结果。
-
影像学检查:B超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连续中断,胆总管显示不清,出现胆瘘时可见腹腔局部积液等。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可以显示损伤近端胆管扩张、远端胆管正常,损伤的部位、范围等。
四、治疗
-
手术治疗:根据胆管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胆管切开缝合裂口并放置T形管引流、胆管端-端吻合术并放置支撑管或引流管、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等。对于瘢痕挛缩导致的胆管狭窄,可考虑在胃镜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并在狭窄段放置支撑管或经皮经肝行胆管穿刺放置支撑管。
-
药物治疗:术后需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
五、预防
-
在进行胆囊切除或其他上腹部手术时,医生应仔细辨认胆道结构,遵循常规操作步骤,避免粗暴操作。
-
对于存在胆道系统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肝外胆管损伤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外科疾病,其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复杂。通过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是良好的。加强预防措施也有助于降低肝外胆管损伤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