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脂肪吸收不良(又称脂肪泻)是一种因脂肪消化或吸收障碍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属于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一部分,常继发于胰、肝、胆或肠道疾病。
一、核心特征
- 脂肪代谢异常
因胆汁分泌不足、胰脂肪酶缺乏或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导致脂肪无法被正常分解或吸收。 - 典型症状
- 脂肪泻:粪便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油脂状或泡沫状,量多且恶臭,可漂浮于水面;
- 全身症状:体重减轻、发育迟缓、营养不良,伴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相关表现(如夜盲症、手足搐搦、出血倾向等)。
二、主要病因
- 消化环节异常
- 胆汁分泌减少: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淤积性肝炎等;
- 胰腺功能不全:先天性囊性纤维性变、慢性胰腺炎等导致胰脂肪酶分泌不足。
- 吸收环节障碍
- 肠道结构异常:短肠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等减少吸收面积;
- 肠黏膜病变:感染性肠炎、寄生虫病、乳糜泻等破坏吸收功能。
三、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
- 补充胰酶制剂(如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改善脂肪分解;
- 使用熊去氧胆酸促进胆汁分泌,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 饮食调整
- 低脂高蛋白饮食,增加膳食纤维;
- 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及钙、镁等矿物质。
- 病因治疗
针对原发病(如胆道梗阻、肠道感染等)进行手术或抗感染治疗。
四、预后与管理
早期干预可改善营养状态,但需长期监测生长发育及维生素水平,避免继发并发症(如骨质疏松、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