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并殖吸虫病又称斯氏肺吸虫病,是由斯氏狸殖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一种慢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病因:人因食用生或半生的含有囊蚴的蟹、蝲蛄等水产,或误食被虫卵或囊蚴污染的食物或生水等感染四川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圆口螺科的小型及微型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多种溪蟹和石蟹。人不是该虫的适宜宿主,绝大多数虫体在人体处于童虫阶段,在体内各处游走,引起皮下组织器官的炎症性、坏死性、过敏性、囊肿性病变。
- 临床表现:
- 皮下游走性结节:这是较为典型的症状,皮下肿块多见于胸腹部,初期边界不清,水肿状,以后逐渐萎缩,界缘清楚,直径多数在 3 - 4cm,偶见 10cm。局部可有隐痛及瘙痒,单个或多个聚集,具游走性。
- 肺部症状:虫体在肺部病变与肝脏基本相同,病人可有咳嗽,痰中带少量鲜红血丝。
- 其他部位症状:蚴虫移行至脑部时,可出现头痛、呕吐、癫痫,还可伴有眼睑闭合不全、视力下降、睑下垂、复视等症状。小儿可有肺吸虫性心包炎,常有心慌、气促、咳嗽和水肿等。肝脏损害者在临床上可出现肝脏肿痛、肝功能异常。
- 检查:
- 血常规:急性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可占 30%-40%。
- 病原学检查:粪便检查若查见并殖吸虫虫卵可确诊;痰液镜检发现较多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夏科 - 莱登晶体,有助于诊断。
- 免疫学检查:包括皮内试验、ELISA 检测、免疫印渍试验等,对早期或轻度感染的亚临床型及异位损害病例有诊断价值。
- 治疗:对于初入院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稳定生命体征,缓解症状。明确诊断后可进行针对性的病原治疗,常用药物有吡喹酮、硫氯酚和三氯苯达唑。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治疗,如出现皮下结节或包块可选择皮肤肿物切除术;有明显肠道症状或脑脊髓型的压迫症状,经驱虫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考虑行相关手术治疗。
- 预后:四川并殖吸虫较少侵犯脑部,童虫寿命较短,较易恢复,后遗症少,故预后佳。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