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斯氏肺吸虫的成虫虫体狭长,虫卵随痰液或粪便排出后,需经中间宿主(如溪蟹、蝲蛄)发育为囊蚴。
- 感染方式:
- 主要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蝲蛄(如腌蟹、醉蟹、烤蟹等)感染。
- 饮用被囊蚴污染的生水或接触疫水也可能传播。
-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在四川、云南等流行地区。
临床表现
根据侵犯部位不同,症状多样:
- 急性期(感染后3-6个月):
- 腹痛、腹泻、稀便或黏液脓血便。
- 慢性期(长期感染):
- 皮肤型:皮下游走性结节或包块,多见于胸腹部,伴隐痛或瘙痒。
- 肺部症状:咳嗽、痰中带血、胸腔积液(胸闷、呼吸困难)。
- 脑脊髓型:头痛、癫痫、视力障碍,甚至偏瘫。
- 肝型: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肝肿大。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 结合流行病学史(生食溪蟹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痰液虫卵检测、免疫学检测)。
- 药物治疗:
- 首选药物:吡喹酮(疗效高、疗程短)。
- 其他药物:硫氯酚、三氯苯达唑等。
- 对症处理:
- 胸腔积液需穿刺引流,脑水肿需脱水治疗。
预防措施
- 避免生食:溪蟹、蝲蛄必须彻底煮熟,禁食醉蟹、腌蟹等。
- 饮食卫生:生熟分开处理,不饮用生水。
- 加强管理:控制传染源(如管理病畜),改善环境卫生。
并发症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瘫痪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关键。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病例或治疗细节,可参考相关医学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