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并殖吸虫病(又称斯氏肺吸虫病)是由斯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以下是其病因的详细解释:
1. 病原体
斯氏并殖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其成虫虫体狭长、两端较尖,略成梭形。虫体大小约为11至18.5毫米长,3.5至6毫米宽。虫卵椭圆形,稍不对称,大小不一,卵壳厚薄不均,内含1个卵细胞和9至12个卵黄细胞
2. 生活史
斯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与卫氏肺吸虫相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 1.第一中间宿主:主要是溪蟹和华溪蟹等淡水蟹类。虫卵随粪便或痰液排出后,在水中发育成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发育成尾蚴
- 2.第二中间宿主:尾蚴从螺体逸出后,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溪蟹、蝲蛄等甲壳类动物)体内发育成囊蚴。
- 3.终宿主:人或其他哺乳动物(如果子狸、犬、猫、豹等)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蟹、蝲蛄或饮用含有囊蚴的溪水而感染。囊蚴在消化道脱囊后,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最终移行至肺部发育为成虫
3. 感染途径
人类感染斯氏并殖吸虫病的主要途径包括:
- 食入含有囊蚴的淡水蟹或蝲蛄:生食或半生食这些甲壳类动物是主要的感染途径
- 饮用含有囊蚴的生水:饮用被囊蚴污染的溪水也可能导致感染。
- 接触污染的土壤或水源:接触含有囊蚴的土壤或水源也可能导致感染
4. 寄生部位与危害
斯氏并殖吸虫在人体内主要寄生在肺部、脑部等重要器官。虫体在体内移行过程中会对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并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坏死和囊肿形成
- 肺部:形成囊肿,导致咳嗽、胸痛、咳痰等症状。
- 脑部:引起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等神经系统症状。
- 皮下组织:形成游走性结节或包块
5. 免疫反应
人体对斯氏并殖吸虫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反应过强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加重,进一步加重病情
总结
四川并殖吸虫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斯氏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食入含有囊蚴的淡水蟹、蝲蛄或饮用含有囊蚴的生水。虫体在体内移行过程中会对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