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砷中毒是指儿童因误食或接触含砷物质而引起的中毒症状。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急性中毒:常见原因是误服砒霜、含砷的杀虫剂或者鼠药,以及过量服用含砷药物。患儿家属从事相关工作,将毒物带回家,也可能导致小儿中毒。
- 慢性中毒:主要因长期接触砷化物,如饮用含砷过高的水,或长期接触含砷农药、工业废水等。母亲中毒后,毒素还可通过乳汁传递给乳儿,导致小儿中毒。
- 发病机制:砷及其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与体内酶蛋白分子结构中的巯基和羟基结合,使酶失去活性,干扰正常代谢,导致细胞死亡,进而使神经细胞、心、肝、肾等受到损害。砷还可作用于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壁,造成脏器充血、出血等。
- 临床表现:
- 急性砷中毒:早期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中毒后 2 小时内可出现口及咽喉部干、痛、烧灼、紧缩感,声嘶,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可有蒜样气味,还会有腹痛和腹泻,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休克等。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头昏、乏力等,重症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谵妄、妄想、四肢肌肉痉挛、意识模糊以至昏迷、呼吸中枢麻痹死亡。部分患者在中毒后 20 分钟至 48 小时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而胃肠道症状并不显著。
- 亚急性砷中毒:急性中毒后数天至数周,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先痛后麻,继而无力、衰弱,直至完全麻痹或不全麻痹,还可出现咽下困难、发音及呼吸障碍等。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时会发生皮肤潮红或红斑,也可有头痛、思维混乱、性格改变等症状。
- 慢性砷中毒:突出表现为多样性皮肤损害,常同时存在色素沉着、角化过度或疣状增生三种改变。也可出现衰弱、食欲不振,偶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还可能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骨髓细胞生成障碍,以及脱发、口炎、鼻炎、鼻中隔溃疡、穿孔等症状。
- 诊断:根据有明显的砷化物摄入史,以及迅速出现的严重的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尿砷、血砷明显增高的实验诊断结果,一般不难诊断。
- 治疗:首先要立即停止接触砷源,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如催吐、洗胃、导泻等。使用解毒药物,如二巯丙磺钠、二巯丁二钠等。还需进行对症治疗,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防治休克等。
小儿砷中毒危害较大,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监管,避免孩子接触含砷物质。一旦怀疑中毒,应及时送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