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
- 自发性气胸:无明显诱因,多见于瘦高体型青少年或存在肺大疱的患儿,可能与肺泡破裂有关。
- 继发性气胸:常见于肺部感染(如肺炎、肺脓肿)、外伤(肋骨骨折、胸部刺伤)、医源性操作(胸腔穿刺、机械通气)或先天性疾病(先天性肺囊肿)等。
2. 症状
- 典型表现:突发胸痛(多为单侧)、呼吸困难、刺激性干咳,严重时出现发绀、面色苍白。
- 婴幼儿特点:起病急骤,常伴随肺炎病程加重,可能仅表现为呼吸急促或发绀。
- 张力性气胸:病情凶险,可致血压下降、休克,需紧急处理。
3. 诊断
-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可明确气胸范围及肺压缩程度,表现为肺边缘透亮区、纵隔移位等。
- 体征:患侧胸廓饱满、叩诊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4. 治疗
- 保守治疗:少量气胸(肺压缩<20%)可卧床休息、吸氧,观察吸收情况。
- 穿刺抽气或引流:中大量气胸需胸腔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以缓解压迫症状。
- 手术:反复发作或合并肺大疱者,需胸腔镜微创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5. 预防
- 避免剧烈运动、咳嗽或用力屏气,减少胸腔压力骤增风险。
- 有家族史或肺部疾病患儿需定期体检,监测肺部情况。
若孩子出现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