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pulmonary infiltration with eosinophilia,PIE),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疾病,是一组以循环或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特征的疾病。以下是其具体介绍:
- 病因:各种寄生虫感染是常见病因,如蛔虫、钩虫、丝虫等;药物因素,如对氨水杨酸、阿司匹林、青霉素等;吸入花粉或对霉菌孢子过敏等也可引发。
- 临床表现:因疾病分类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胸闷、咳嗽、咳血痰、体重减轻、哮喘、乏力、气短等。例如,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肺部症状轻微,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仅在 X 线检查时偶然被发现,少数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咳血痰及胸闷等症状,病程呈自限性,常于 3-4 周内自行痊愈;慢性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起病缓慢,有发热、咳嗽、体重减轻等症状;哮喘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哮喘,急性发作时可有发热、咳嗽、周身不适等症状。
- 检查:血常规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血清学检查显示血清总 IgE 增高,但寄生虫引起的除外;痰液检查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还可进行胸部 X 线、CT 检查以及肺功能检查等,以观察肺部结构变化和评估呼吸功能。
- 诊断:主要依据包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肺部 X 线有浸润性改变、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肺实质间质及支气管周围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等。
- 治疗:一般可采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以缓解症状。而单纯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者,若能脱离过敏原包括停用致敏药物,通常可自行消退。由寄生虫所致者可予驱虫治疗。
- 预后:本病经积极治疗,一般病情可得到缓解,预后较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随病情进展,可能并发肺不张、肺萎缩、胸膜炎,以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肺纤维化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