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房室传导阻滞通常不会遗传。
小儿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分为先天性、后天获得性及功能性等。具体如下:
- 先天性因素:主要是母亲孕期患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清中的抗体通过胎盘与胎儿心脏传导组织发生过敏反应,引起炎症、变性及纤维化,进而导致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并非遗传因素所致。
- 后天获得性因素:
- 心肌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心肌,引起心肌炎症,可能影响心脏的传导功能。
- 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
-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结构异常可能影响心脏的电传导,但这是胚胎发育异常导致,而非遗传。
- 药物: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
- 电解质紊乱:例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
- 功能性因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也可导致小儿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小儿。
不过,与遗传有关的肌病可能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如 Emery - Dreifuss 肌营养不良、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和具有眼外肌麻痹、视网膜色素沉着、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三联征的 Kearns - Sayre 综合征等。但这些疾病并非直接遗传房室传导阻滞,而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了相关肌病,进而引发房室传导阻滞这一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