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吻棘头虫病是由猪巨吻棘头虫(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s)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说明该疾病特征:
一、病因与传播
- 病原体特征
成虫呈乳白色或淡红色圆柱形,体表具横皱纹,前端有可伸缩的球形吻突,含5-6排螺旋排列的钩状结构。雌虫长20-65cm,雄虫5-10cm,虫卵呈深褐色椭圆形,卵壳厚且含棘头蚴。 - 传播途径
人因误食含感染性棘头体的甲虫(如金龟子、天牛)或被污染的水、食物感染。猪为主要终宿主,虫卵随猪粪排出后,经中间宿主甲虫发育为感染性幼虫。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以阵发性腹痛、腹泻、消瘦、贫血为主,伴恶心、呕吐、乏力等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失眠、夜惊等神经精神症状。 - 严重并发症
虫体吻突损伤肠黏膜可导致腹部包块、肠穿孔、肠梗阻、腹膜炎或腹腔脓肿,甚至危及生命。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结合临床症状及粪便检查(涂片法、沉淀法)发现虫卵确诊。 - 治疗方案
- 驱虫治疗:阿苯达唑(成人400-600mg顿服)、甲苯达唑或左旋咪唑为常用药物,但尚无特效驱虫药。
- 对症处理:解痉剂缓解腹痛,营养支持改善贫血。
- 手术治疗:肠穿孔、肠梗阻等急腹症需手术干预并取出虫体。
四、预防措施
- 切断传播链
避免生食甲虫,确保饮水及食物卫生;加强猪的圈养管理,定期驱虫并避免饲料含甲虫。 - 易感人群防护
儿童为高发人群,需加强卫生宣教及粪便无害化处理。
该病在我国辽宁、山东、河北等多省曾有散发病例报道,早期干预预后良好,但延误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