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致病菌
主要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化脓性细菌引发,占病例的80%以上。新生儿及婴幼儿还可能由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引起。细菌通过血液传播、邻近感染灶扩散或医源性操作(如腰椎穿刺)侵入脑膜。
2. 典型症状
- 全身症状:突发高热(常超39℃)、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畏寒、肌肉酸痛。
- 神经系统表现: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昏迷、抽搐。
- 特殊体征:部分患者皮肤出现瘀点/瘀斑,新生儿可见前囟饱满、角弓反张。
3. 诊断要点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脑脊液浑浊、白细胞数>1000×10⁶/L、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
- 影像学:头颅CT/MRI可见脑膜强化、脑水肿或脓肿形成。
- 病原学检测:脑脊液细菌培养或快速抗原检测(如免疫荧光法)可明确致病菌。
4. 治疗原则
- 抗生素治疗:首选三代头孢(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根据病原菌调整用药。疗程通常10-14天。
- 对症支持:降颅压(甘露醇)、控制抽搐(地西泮)、激素治疗(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
- 并发症处理:硬膜下积液需穿刺引流,脑脓肿需手术干预。
5. 预后与预防
- 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重症或延误诊治者仍面临高病死率(约15%)及后遗症风险(如智力障碍、癫痫)。
-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避免颅脑外伤、加强围产期卫生护理。
提示:若出现持续高热伴头痛呕吐、意识改变或皮肤瘀点,需立即就医进行脑脊液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