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毒原因
- 误食未处理的棉子、棉子饼或含棉酚超标的粗制棉子油(国家标准要求游离棉酚≤0.02%,超标则有害)。
- 高发于产棉区,夏季食用易诱发“烧热病”。
2. 典型症状
- 急性中毒(食后2小时至7天发病):
-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呕血或肝昏迷。
- 神经系统:头晕、嗜睡、抽搐、昏迷。
- 循环系统: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甚至呼吸衰竭。
- 夏季特有:皮肤潮红、无汗、烧灼感,高热。
-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致皮肤干燥、男性精子减少、女性闭经及低血钾。
3. 治疗与急救
- 无特效解毒剂,早期可尝试催吐、洗胃(但多数已错过最佳时机)。
- 对症治疗:补钾纠正电解质紊乱、保肝护心、机械通气等。
- 严重者需血液灌流或血浆置换清除毒素。
4. 预防措施
- 避免食用粗制棉子油,需经加碱精炼使棉酚≤0.02%。
- 棉籽饼需暴晒或发酵后作饲料,市售棉子油需监测棉酚含量。
若误食或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病史,以便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