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毒性机制
- 毒性成分:粗制棉子油含游离棉酚(一种细胞原浆毒),可破坏细胞膜,损害神经系统、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并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
- 暴露途径:误服棉籽、棉籽饼或长期食用未精制棉籽油(游离棉酚含量超标)。
2. 临床表现
- 急性中毒(食后数小时至数天发病):
-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褐色胃内容物)、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肝昏迷。
- 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嗜睡、抽搐甚至昏迷。
- 循环系统:心动过缓、血压下降、肺水肿,可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 其他:高热、皮肤潮红瘙痒(夏季多发)、血钾/钠/钙降低。
- 慢性中毒(长期低剂量接触):
- 皮肤干燥潮红、男性精子减少或女性闭经,严重者出现生殖腺萎缩。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食用粗制棉籽油史及中毒症状(潜伏期数小时至24小时以上)。
- 治疗:
- 急性期:催吐、洗胃(清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导泻(硫酸镁);补钾纠正电解质紊乱;血液透析清除毒素。
- 对症支持:控制抽搐(地西泮)、保护肝肾功能、机械通气等。
4. 预防措施
- 避免食用未精制棉籽油及棉籽饼,粗制棉籽油需加碱处理,棉籽饼需发酵或暴晒后作饲料。
- 市售棉籽油游离棉酚含量应≤0.05%。
该病病情凶险,早期干预是关键,需及时就医并监测生命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