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食管化学性烧伤是一种由于小儿误服或有意吞服化学腐蚀剂而导致的食管损伤性疾病。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病因
- 小儿好奇心强,认知能力不足,可能误将家中的强酸(如硫酸、盐酸、硝酸等)、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等化学物质当作饮料或食品吞服,从而引发食管化学性烧伤。
病理生理过程
- 强酸可使组织蛋白凝固、脱水,导致组织坏死,损伤多较表浅。
- 强碱能溶解蛋白质、胶原组织,皂化脂肪,穿透性较强,常引起食管全层损伤,甚至可累及食管周围组织,容易导致食管瘢痕狭窄。
临床表现
- 急性期:吞服化学腐蚀剂后,立即出现口腔、咽喉部疼痛,吞咽时疼痛加剧,伴有流涎、拒食、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甚至发生休克。
- 缓解期:经过急性期后,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食管损伤仍在继续修复,此期一般持续 2~3 周。
- 瘢痕狭窄期:伤后 3~4 周起,由于食管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导致食管狭窄,出现吞咽困难,且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诊断
- 病史:有明确的误服化学腐蚀剂病史。
- 临床表现:根据上述不同时期的症状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 食管造影:可了解食管损伤的部位、程度和范围,以及有无食管狭窄。
- 食管镜检查:有助于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损伤情况,但一般在伤后 1 周左右进行,以免因检查导致食管穿孔。
治疗
- 急性期:立即给予适量的中和剂,如强酸烧伤可给予氢氧化铝凝胶、牛奶等中和;强碱烧伤可给予稀醋酸、柠檬汁等。要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补充液体、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食管炎症反应和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以降低食管瘢痕狭窄的发生率。
- 缓解期:继续给予营养支持,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营养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可根据情况进行食管扩张治疗,预防食管狭窄。
- 瘢痕狭窄期:对于严重的食管瘢痕狭窄,可采用食管扩张术、食管内支架置入术等方法治疗,必要时需行食管重建术。
预防
- 家长和监护人应加强对化学腐蚀剂等危险物品的管理,将其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要对小儿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