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关键是尽快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以降低再出血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具体如下:
一般处理及对症处理
- 密切监护:患者应作为急诊收入医院,需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变化,保持气道通畅,维持呼吸、循环稳定。
- 卧床休息:安静卧床,避免激动及用力,保持大便通畅,可对症应用镇静镇咳及抗癫痫类药物,注意液体出入量平衡及水电解质。
降低颅内压
对有颅内压增高者,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防治低钠血症。临床常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也可酌情选用白蛋白。当伴有较大的脑内血肿时,可手术清除血肿以降低颅内压抢救生命。
防治再出血
- 安静休息:绝对卧床 4~6 周;减少探视,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和避光,避免用力及情绪波动。
- 调控血压:去除疼痛等诱因后,如果平均动脉压 > 120mmHg 或收缩压 > 180mmHg,可在密切监测血压下使用短效降压药物,保持血压稳定在正常或病前水平,避免突然降得很低。
- 抗纤溶药物:为防动脉瘤周围血块溶解引起再出血,可酌情选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常用药物有氨基己酸、氨甲苯酸等。
- 外科手术:消除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最好的办法。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应请神经外科会诊,确定有无手术指征,可选择手术或介入治疗。
防治脑血管痉挛
- 维持血容量和血压:避免过度脱水,必要时予胶体液扩容、多巴胺静滴,3h 疗法(高血容量、升高血压、血液稀释)在国外较多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 早期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
- 早期手术:通过手术去除动脉瘤、移除血凝块防止脑动脉痉挛。
防治脑积水
- 药物治疗:轻度急慢性脑积水可选用药物治疗,如予乙酰唑胺抑制脑脊液分泌,或应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
- 脑室穿刺脑脊液引流术: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室积血扩张或形成铸型出现急性脑积水,内科治疗无效时而又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50%~80% 患者症状可改善。
- 脑脊液分流术:慢性脑积水多数经内科治疗可逆转,如果内科治疗无效,CT 或 MRI 发现脑室明显扩大者,可行脑室 - 心房或脑室 - 腹腔分流术,以免加重脑损害。
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出血量、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