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1. 原发性胃结核
原发性胃结核非常罕见。大多数胃结核病例是继发性的,即由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扩散而来
2. 继发性胃结核的传播途径
胃结核的感染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1.直接侵入黏膜:结核菌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直接侵入胃黏膜。
- 2.血行传播:结核菌通过血液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如肺结核)传播到胃壁。
- 3.淋巴系统传播:结核菌通过淋巴系统从邻近的感染淋巴结或腹膜结核传播到胃壁。
- 4.邻近器官的直接蔓延:胃邻近的结核病灶(如淋巴结结核或腹膜结核)直接蔓延到胃。
3. 胃结核的发病机制
胃结核的发病机制涉及结核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机制如下
1.借助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并在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
2.直接感染上皮细胞:结核菌进入上皮细胞后,可以在细胞间转移或诱导细胞凋亡、坏死。
3.通过Microfold细胞(M细胞):M细胞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一部分,能够迁移结核菌并可能在传播中发挥作用。
4.借助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将结核菌运送到淋巴结,并提交给免疫细胞。
4. 胃结核的病理类型
胃结核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溃疡型:最常见,约占80%。溃疡可单发或多发,边缘不规则,基底部可见灰白结节。
2.肿块型:由于炎症性肥厚或增生性病变而形成肿块或大结节。
3.粟粒结节型:胃壁各层可见散在的粟粒结节。
4.炎症增殖型(弥漫浸润型):病变累及胃壁各层,导致胃壁增厚,黏膜呈息肉样增生。
5. 临床表现
胃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反酸嗳气、呕吐、体重减轻、发热、盗汗等
6. 诊断与治疗
胃结核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胃镜、CT扫描)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等
总结
胃结核的病因主要是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传播途径包括直接侵入黏膜、血行传播、淋巴系统传播和邻近器官的直接蔓延。了解这些病因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治疗胃结核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