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蛋白血症Ⅰ型的病因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具体机制如下:
一、核心病因
-
基因突变
- 脂蛋白酯酶(LPL)基因突变:LPL是分解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关键酶,其基因突变会直接导致酶活性丧失或降低,使乳糜微粒在血液中异常堆积。
- 载脂蛋白C-II(ApoC-II)基因突变:ApoC-II是激活LPL的必需辅因子,其突变会间接抑制LPL功能,阻碍脂蛋白代谢。
-
遗传模式
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需父母双方各携带一个突变基因,子女有25%概率患病。
二、病理生理机制
- 脂质代谢障碍:由于上述基因缺陷,乳糜微粒和VLDL中的甘油三酯无法被正常分解,导致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显著升高(可达正常值的10-100倍),并引发胰腺炎、肝脾肿大等并发症。
- 早期发病:多数患者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出现症状,如腹痛、胰腺炎、视网膜脂血症等。
三、分型特异性
与其他高脂血症分型不同,Ⅰ型以乳糜微粒升高为主要特征,而Ⅱ型、Ⅳ型等主要涉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或VLDL异常。
该病的核心病因是LPL或ApoC-II基因突变导致的脂质代谢障碍,属于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