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类型
- 常见病因:包括风湿热(最常见)、退行性病变(如老年钙化)、先天性畸形、感染(如心内膜炎)、缺血性坏死等。
- 分类:
- 按病变性质:分为瓣膜狭窄(血流受阻)和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
- 按累及瓣膜:可分为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疾病,或同时累及多个瓣膜的多瓣膜病。
2. 症状表现
- 早期:可能无症状或仅轻微活动后气促、疲劳。
- 进展期:
- 呼吸困难:活动后或夜间加重,严重时无法平卧。
- 心力衰竭:水肿、咳嗽、疲乏、活动耐力下降。
- 其他症状:胸痛、心悸、晕厥、血栓栓塞(如脑卒中)等。
3. 诊断方法
- 体格检查:听诊心脏杂音是重要线索。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心动图:首选方法,可直观显示瓣膜结构和功能。
- X线胸片:观察心脏扩大或肺部淤血。
- 心电图:评估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
4. 治疗策略
- 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如利尿剂、抗凝剂),但无法根治。
- 介入治疗:微创球囊扩张术或瓣膜置换术,适用于部分狭窄或反流患者。
- 手术治疗:包括瓣膜修复(成形术)和人工瓣膜置换(机械瓣/生物瓣),适用于重度病变。
5. 预防与日常管理
- 控制病因:如预防风湿热、管理高血压/高血脂。
-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度运动、预防感染。
- 定期随访:轻中度患者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
总结
心脏瓣膜病可通过规范治疗有效控制,但需早发现、早干预。若出现活动后气促、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