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属于老年期痴呆的第二大常见类型。其核心特征如下:
一、疾病特征
-
病源机制
- 由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白质疏松等脑血管病变引发,病灶累及额叶、颞叶等区域,导致脑组织损伤或供血不足。
- 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加速脑血管病变进程。
-
临床表现
- 认知功能障碍:
- 记忆力减退(如忘记锁门、丢三落四),注意力、计算力、执行能力下降(如购物算错账、无法完成复杂任务);
- 语言障碍(找词困难、构音不清),定向力缺失(迷路、分不清时间)。
- 精神行为异常:
- 情绪波动(易激惹、抑郁或欣快),性格改变(敏感多疑、敌意增加);
- 可能出现无目的重复行为(如反复翻找物品)。
- 神经功能障碍:
- 头晕、肢体麻木或无力,严重时出现偏瘫、失语等。
- 认知功能障碍:
-
病程特点
- 起病较急,病情呈阶梯式恶化或波动性进展,部分患者与阿尔茨海默病混合存在(混合型痴呆)。
二、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 结合脑血管病史、认知功能减退症状及神经影像学检查(MRI显示脑梗死、脑萎缩等)。
-
干预策略:
- 病因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预防脑血管事件复发;
- 对症治疗:使用改善认知功能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配合认知训练、记忆康复;
-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
三、预后与预防
- 本病无法完全治愈,需长期管理。早期干预可延缓进展,但重度患者生存期一般为8-10年。
- 预防重点在于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定期筛查脑血管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