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食物不耐受症是一种对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产生的具有可重复性的免疫反应疾病,由 IgG 介导,具有延时性、数量依赖性以及累积性的特点,可发生在各年龄段。以下是具体介绍:
- 发病机制:人体免疫系统将某种或多种食物视为有害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 IgG 抗体。这些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可能引发肠道及全身多组织的炎性反应,从而表现出各种临床症状。
- 常见症状:
- 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恶心、呕吐、胃灼热、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鸣声增多等。
-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过敏、头痛、疲劳等非胃肠症状,也可能诱发哮喘发作,或者出现其他呼吸道症状,如气喘、慢性咳嗽、咽喉痛等。
- 引发病因:
- 食物过敏:免疫系统对某种食物产生过度反应,如对牛奶、鸡蛋、海鲜等过敏。
- 特定食物成分: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如乳糖、麸质等,可能导致胃肠道不耐受症状的发生。例如乳糖不耐受患者因体内缺少乳糖酶或乳糖酶活性低下,在饮用或食用牛奶等乳制品后,不能完全消化吸收食物中的乳糖,从而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 胃肠道疾病:胃肠道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耐受症状的出现。如患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更为敏感。
- 其他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胃肠道对食物的耐受性。
- 诊断方法:通常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食物挑战试验等方法。实验室检查一般通过检测血液中食物特异性 IgG 抗体来辅助诊断,但检测结果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等全面分析,因为检测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症状就是由该食物引起,检测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诊断。
- 治疗方式:
- 饮食干预:明确不耐受的食物种类后,对阴性食物可正常食用;轻度敏感食物可采取轮替方式,间隔一段时间食用或完全忌食;中度和高度敏感食物应直接忌食。
- 对症处理:针对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如腹泻时为避免脱水,可少量多次口服补液盐等。
胃肠食物不耐受症的症状表现多样,个体差异较大,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怀疑患有该疾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饮食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