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性休克的快速救治需遵循“优先处理致命因素、分阶段复苏”原则,综合以下措施:
一、急救与初步处理
- 立即止血
- 外出血:使用加压包扎、止血带等快速控制出血。
- 内出血:尽快明确出血部位,必要时急诊手术止血。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清理口鼻分泌物,必要时气管插管或切开,保障氧供。
- 体位与保暖
- 取平卧位,抬高下肢增加回心血量;注意保暖避免低体温。
二、快速液体复苏
- 建立静脉通路
- 至少开放2条大静脉通道,优先选择中心静脉置管。
- 补液方案
- 晶体液:首30分钟快速输注1000-1500ml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液。
- 胶体液:联合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等维持血容量,晶胶比例初期按2:1或1:1。
- 输血:失血量大时补充全血或红细胞,维持血红蛋白>70g/L。
三、循环与脏器功能支持
- 血管活性药物
- 补液后血压仍低者,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维持灌注压。
- 监测与调整
- 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尿量、乳酸等,调整补液速度和量。
四、损伤控制与多学科协作
- 分阶段手术
- 严重创伤者优先行损伤控制手术(如外固定、填塞止血),病情稳定后再二期修复。
- 多学科联合
- 创伤骨科、血管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协作处理复合伤,预防感染、血栓等并发症。
五、并发症防治
- 纠正内环境紊乱
- 根据血气分析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
- 预防性抗感染
- 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
关键要点总结
阶段 | 核心措施 | 目标与意义 |
---|---|---|
急救期 | 止血、通气、快速补液 | 稳定生命体征,避免不可逆损伤 |
复苏期 | 分阶段补液+血管活性药 | 恢复有效循环,保障器官灌注 |
损伤控制期 | 多学科协作+并发症预防 | 降低病死率,促进功能恢复 |
注意:以上措施需根据患者伤情动态调整,例如骨盆骨折大出血者需尽早使用抗休克裤,颅脑损伤者避免过量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