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疝是指腹内脏器自其原来的位置,经过腹腔内一个正常或异常的孔道或裂隙脱位到一个异常的腔隙的疾病。以下是关于腹内疝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原发性腹内疝:由先天性腹内孔隙所致。胚胎发育过程中,肠转位时,肠系膜与后腹膜壁层之间残留孔隙,旋转异常及结肠固定不良,小肠、游动升结肠、横结肠及乙状结肠等游离肠段系膜可出现先天性裂孔,形成内疝的疝环。腹膜隐窝如过深,肠管进入后不易自行复位可形成隐窝疝。
- 继发性腹内疝:是指继手术或外伤后形成的腹内疝。如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直肠癌根治术后、胆道手术及胆肠内引流术后等所致的孔隙,以及创伤性膈疝等。
- 症状
- 腹痛:继发于腹部手术后的内疝有剧烈腹痛,伴有绞窄性肠梗阻症状,腹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网膜囊疝、隐窝疝可引起慢性单纯性肠梗阻,多为反复发作的轻度腹痛。
- 呕吐和便秘:十二指肠旁疝、胃大部切除术后等高位内疝有频繁呕吐及便秘。隐窝疝、网膜囊疝等非嵌顿性腹内疝则多无恶心、呕吐和便秘。
- 腹胀及包块:低位肠管的嵌顿性腹内疝可引起腹胀。网膜囊疝、十二指肠旁疝偶可在上腹部形成包块及局限性腹胀,且叩诊呈鼓音,其他类型的内疝多不能触及包块。
- 其他:腹部手术后内疝多发生于肠功能恢复并开始进食时,可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并有面色苍白、脉率加快及四肢发凉等休克症状和腹膜刺激征。
- 诊断:多数表现为慢性单纯性、不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症状,病史较长,发病缓慢,且可反复发作。结合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诊断,辅助检查包括腹部 X 线平片、肠系膜血管造影、B 超、CT 等。
- 治疗:若疝入的肠管发生坏死则须予以切除。腹内疝均须手术治疗,先天性腹内疝的疝环缘多有重要血管或器官,肠管在复位时不可强行扩张或任意切剪疝环以免损伤。后天性腹内疝手术原则是疝内容物复位后,剪除粘连带或缝闭所有裂隙以防止复发。
腹内疝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发病急骤、病程进展快、病情险恶,且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故早期诊断较难,常导致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凡临床有胃肠道梗阻症状者,特别是在某种手术或外伤后,在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有腹内疝存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