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心脏骤停的常见病因:
- 心脏疾病:
- 冠心病:是心脏骤停最常见的病因,约 60%-70%的心脏骤停源于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影响心肌供血,可引发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脏骤停。
- 心肌病:包括肥厚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肥厚≥25mm 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约 30% 死于猝死,多数源于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 心肌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急性弥漫性心肌炎引起猝死的危险性很大,可因心肌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水肿坏死,累及传导系统引发严重心律失常,或导致心源性休克而猝死。
- 原发性心律失常:如先天性或获得性长 QT 间期综合征,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易诱发昏厥并伴有 Q-T 间期延长,心电图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如扭转性室速、心室颤动等,可导致猝死。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时,房室旁道不应期越短,越易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
- 高血压心脏病:长期高血压使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肥厚,心功能受损,易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 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有主动脉瓣狭窄的病人约 25% 可致猝死,可能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室颤、心脏传导阻滞等有关。原发性二尖瓣脱垂因心肌应激性增高和晚期易形成左室收缩功能不全,常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约 10% 发生猝死。
- 非心脏疾病:
- 肺栓塞及其他血栓栓塞: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他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可引起急性右心衰竭和心脏骤停。
- 主动脉夹层破裂: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进入血管壁夹层,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心脏压塞或急性心肌缺血,进而导致心脏骤停。
- 心脏压塞: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包腔内液体增多,压迫心脏,使心脏舒张受限,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可导致心脏骤停。
- 外伤或非外伤性大出血:如胃肠道大出血、颅内出血等,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休克和心脏骤停。
- 药物过量和中毒: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类药物等,过量使用可导致心律失常;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中毒,可抑制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缺氧,引起心脏骤停。
- 低氧血症:呼吸系统疾病、窒息等原因导致血氧饱和度降低,心肌缺氧,可引起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 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可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 低体温:严重低温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 低血糖或高血糖:低血糖可导致大脑能量供应不足,引起意识丧失和心脏骤停;高血糖可引起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也可影响心脏功能。
- 张力性气胸:胸腔内压力升高,压迫心脏和大血管,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可导致心脏骤停。
- 其他因素:溺水、电击等意外事件,气道异物导致窒息,长期过度疲劳、压力过大等,也可能与心脏骤停发作有一定关系。
心肺脑复苏是针对心脏骤停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其目的是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保护大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心肺脑复苏本身没有特定的病因,而是由于心脏骤停导致的机体缺氧、缺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需要通过心肺脑复苏来进行抢救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