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脏骤停
定义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收缩和射血功能,导致全身血液循环中断的危急状态。其核心特征包括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脉搏消失等,需立即抢救。
病因与症状
- 病因:
- 心源性:如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 非心源性:如药物中毒、触电、溺水、电解质紊乱等。
- 症状:
- 前驱期:可能出现胸痛、心悸、疲劳等非特异性症状。
- 发病期:严重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
- 心脏停搏期:意识丧失、呼吸断续、瞳孔散大等,需在数分钟内抢救。
危险性
心脏骤停后4-6分钟即可发生不可逆脑损伤,超过10分钟几乎无法存活。
二、心肺脑复苏(CPR)
定义
心肺脑复苏是针对心脏骤停采取的急救措施,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并保护脑功能。
操作步骤
- 基础生命支持(BLS):
- 判断环境安全:确保施救者和患者安全。
- 识别骤停:拍打患者双肩并呼叫,观察无反应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样喘息。
- 胸外按压:按压胸骨中下1/3处,频率100-120次/分,深度5-6厘米。
- 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清除异物后进行口对口呼吸,按压与通气比为30:2。
- 高级生命支持(ALS):
- 电除颤(AED):室颤患者需尽早除颤。
- 气管插管、药物支持(如肾上腺素)等。
- 复苏后治疗:
- 低温治疗保护脑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关键原则
- 黄金4分钟:抢救越早,存活率越高。
- 避免中断:按压需持续进行,减少按压停顿时间。
总结
心脏骤停是一种致命性急症,而心肺脑复苏是其紧急救治手段。掌握CPR技能(如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及时使用AED,可显著提高生存率。若遇心脏骤停患者,应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并呼叫专业医疗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