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传导障碍
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导致自主神经病变,使痛觉传导异常,约70%患者出现痛觉迟钝。老年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敏感性下降,疼痛阈值升高约40%。 -
代偿机制作用
当心肌缺血范围较小时(<10%),侧支循环可维持基础供血;短暂缺血(<5分钟)常被机体代偿缓冲。 -
高危因素叠加
高龄(65岁以上占72%)、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共同作用,使老年患者发生无症状缺血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倍。
临床特点
- 发作时间:上午6-10时高发,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夜间2-6时老年人发作频率显著高于中青年。
- 症状隐匿: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心悸、活动后气短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认为衰老或心功能不全。
- 昼夜节律:与急性心梗、猝死呈双峰分布,晨起和夜间风险较高。
诊断方法
- 动态心电图:可捕捉90%的阵发性缺血事件,ST段压低≥1mm持续1分钟为阳性指征。
-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观显示狭窄程度。
- 心肌核素显像:能检测心肌血流灌注异常,敏感度达85%以上。
治疗重点
需采取"基础治疗+血运重建"策略:
- 强化降脂(LDL-C<1.4mmol/L)、血糖动态监测、血压控制(夜间波动<日间20%)。
- 对FFR≤0.75的病变实施支架植入,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33%。
- 植入式心电记录仪可实时监测,捕捉准确率达92%。
建议65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季度进行心电图检查,每年做运动负荷试验或冠脉CTA筛查。早期识别和系统干预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风险。